假性近视早在1850年德国vonGraefe已注意到调节近视的现象,直至1861年由Libreich将此命名为假性近视(pseudomyopia)。1937年Bothman在门诊患者中用阿托品滴眼后,发现正常视力者中有75%检影证实为正视眼,近视眼中平均降低0.31D,远视眼增加0.37D~0.43D。桐泽于1941年对1034名小学生用阿托品散瞳验光,发现-0.2D~-0.5D的近视大部分变为远视,-0.7D~-1.0D者大部分仍为近视,-1.25D以上全部为近视。我国费连雄于1960年用后马托品检查400只近视眼,有307只眼(75.75%)度数下降,其中65只眼(16.25%)为正视。徐宝萃于1979年对409只近视眼散瞳验光,其中103眼(25.27%)屈光度降低。1989年胡诞宁等根据“真假性近视定义与分类标准”,将所得结果与国内各作者的资料综合列为表(下图)。从表中看到纯功能(假)性占8%,纯器质(真)性占40%,两者兼有的混合性所占比重较大。1987年11月大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眼屈光学术会议期间,由20余位专家参加的近视眼座谈会上肯定假性近视的存在,并认为由眼屈光学组所定“真假性近视定义和分类标准”是可行的。 真正的近视眼是在眼的屈光系统处于静止状态,即解除了调节作用后,眼的远点位于有限距离之内。从本质上说,真性近视眼是静态的眼屈光不正。 假性近视眼,是在真正的正视眼轻度远视眼或轻度近视眼的基础上,在看远处物体时还有部分调节作用参加,因而形成正视性假性近视(emmetropic pseudomyopia)、远视性假性近视(hypemetropic pseudomyopia)或混合性近视。 正视眼看远时有多少度数的调节未放松,即表现为多少度数的假性近视。远视眼看远时如有调节作用参加,则先用一部分调节将远视中和为正视,其过度调节部分才表现为假性近视。轻度近视眼在看远处时,如有调节作用参加,则其近视度数为原有真性近视度数与调节度数之和。所以假性近视是由于调节作用所引起,但由于眼的固有真正屈光状态不同,其调节度数并不与假性近视度数完全相同。另一方面,假性近视眼者均表现远视力降低,但远视力降低的程度既不与所使用的调节程度完全相符合,也不与真正的假性近视度数相符合,而与调节度数加上静态屈光度数后的最终结果相一致。
文章分类:
近视科普
|